测量遮阳棚尺寸需分场景(墙面安装 / 地面独立 / 移动款)、按 “固定点→覆盖区→预留量” 三步来测,重点记录关键尺寸(如宽度、伸出长度、高度),同时避开障碍物(如窗户、管道),具体方法如下:
一、墙面安装类遮阳棚(阳台、商铺门头):核心测 “墙面固定宽度 + 伸出长度 + 安装高度”
这类遮阳棚需依托墙面固定,测量时要以 “墙面可利用区域” 为基准,避免遮挡门窗或影响通行。
步:测 “墙面固定宽度”(决定棚的宽度)
找到墙面用于安装支架的 “两个固定点”,用卷尺水平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(到厘米)。
注意:若墙面有窗户、空调外机等障碍物,需避开,固定点需在障碍物两侧(如阳台墙面有窗户,固定宽度需测 “窗户左侧到阳台左侧” 或 “窗户右侧到阳台右侧” 的距离)。
示例:阳台墙面可固定区域从左到右测为 300cm,则遮阳棚宽度建议按 295-300cm 设计(预留 5cm 容错)。
第二步:测 “伸出长度”(决定棚的覆盖深度)
从墙面往外,测量 “需要覆盖的区域长度”(如阳台需覆盖到护栏外 50cm,或商铺门头需覆盖到门前 120cm)。
注意:伸出长度不宜过长(软质面料棚建议≤150cm,硬质 PC 板棚建议≤200cm),避免抗风能力下降;若需覆盖大面积,可分多个棚拼接。
示例:商铺门头需覆盖门前 1.2 米区域,伸出长度就测 120cm,定制时按 120cm 做(无需额外加量,避免超出需求)。
第三步:测 “安装高度”(决定棚的离地距离)
从地面(或阳台地面)垂直向上,测量 “支架安装点的高度”(需保证棚底离地高度≥220cm,避免碰头)。
若安装在门头上方,需测 “门头点到地面的高度”,棚的安装高度需比门头高 30-50cm(如门头高 250cm,安装高度建议 280-300cm,不遮挡招牌)。
二、地面独立类遮阳棚(庭院凉亭、户外摊位):核心测 “地面可用区域 + 整体高度”
这类遮阳棚无墙面依托,需测量地面可占用的 “长 × 宽”,同时考虑棚体高度与使用需求匹配。
步:测 “地面长 × 宽”(决定棚的覆盖面积)
用卷尺在地面标出 “需要覆盖的区域”(如庭院桌椅区是 200cm×150cm),测量该区域的外长和外宽(即棚的底部框架尺寸)。
注意:若地面有花坛、台阶,需避开,尺寸以 “平整且无障碍物的区域” 为准;若需预留行人走动空间,可在覆盖区外额外加 30-50cm(如桌椅区 200cm×150cm,地面尺寸可测 230cm×180cm)。
第二步:测 “整体高度”(决定棚的内部空间)
从地面垂直向上,测量 “希望的棚内高度”(站立使用需≥240cm,仅坐人可≥200cm)。
若为尖顶棚,需额外测量 “顶高”(从棚底框架到尖顶的高度),避免过高影响稳定性(风力大的地区,尖顶高度建议≤80cm)。
三、移动类遮阳棚(车载、临时活动):核心测 “收纳尺寸 + 使用覆盖区”
这类遮阳棚需兼顾 “使用时的覆盖需求” 和 “收纳后的存放空间”,测量时要双重考虑。
步:测 “使用覆盖尺寸”
按实际使用场景测(如车载遮阳需覆盖车窗,就测车窗的长 × 宽,再各加 10cm;临时摊位需覆盖 150cm×200cm 的货物区,就测 150cm×200cm)。
第二步:测 “收纳空间尺寸”
测量存放位置的容纳尺寸(如后备箱可放的长 × 宽 × 高),并告知商家,确保收纳后的棚体尺寸≤存放空间尺寸(避免买后放不下)。
四、3 个关键测量提醒(避免出错)
工具选对:用 “钢卷尺”(比软尺),测量时保持卷尺水平 / 垂直,避免倾斜导致数据偏差。
多次测量:同一尺寸测 2-3 次,取平均值(尤其是墙面不平整时,避免单次测量误差)。
标记障碍物:测量时用粉笔在墙面 / 地面标记障碍物位置(如水管、插座),并告知商家,方便设计时避开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