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层板电镀需兼顾 “孔金属化” 和 “线路加厚”,流程代表性,可分为前处理、核心电镀、后处理三大阶段,共 10 + 关键步骤:
1. 前处理:保障镀层结合力(关键前提)
去油除污:使用碱性清洗剂(如氢氧化钠溶液)浸泡或喷淋,去除基板表面的油污、指纹、粉尘,避免镀层 “虚浮” 脱落。
微蚀处理:用酸性溶液(如过硫酸铵 + 硫酸)轻微腐蚀铜箔表面,形成粗糙的微观纹理(粗糙度 Ra 0.1-0.3μm),增大镀层与铜箔的接触面积。
孔前处理(针对多层板):
钻孔:机械钻孔形成过孔(孔径通常 0.2-1.0mm);
去钻污:用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孔壁残留的树脂碎屑(“钻污”),露出基材中的玻璃纤维和内层铜箔;
中和清洗:用草酸溶液中和残留的高锰酸钾,避免后续污染镀液。
2. 核心电镀:形成功能金属层
化学沉铜(PTH):将 PCB 浸入含硫酸铜、甲醛(还原剂)的碱性镀液中,在孔壁及基板表面沉积一层薄铜层(0.5-1μm),实现 “孔壁金属化”(绝缘孔壁变为导电层)。
注:此步骤是多层板导通的 “关键一步”,若沉铜不均,会导致过孔开路。
全板电镀(一次镀铜):将 PCB 作为阴极,放入酸性硫酸铜镀液(主盐:硫酸铜;添加剂:光亮剂、整平剂),通直流电(电流密度 1-2A/dm²),在化学沉铜层基础上电镀加厚铜层至 5-10μm,增强整体导电性。
图形转移与蚀刻:
贴膜:在全板镀铜层表面贴覆感光干膜;
曝光:通过线路菲林(Mask)对干膜曝光,使线路区域的干膜固化;
显影:用碳酸钠溶液冲洗,去除未曝光的干膜,露出非线路区域的铜层;
图形电镀(二次镀铜):仅对露出的线路区域电镀加厚铜层至 15-35μm(根据设计需求),同时电镀一层锡层(5-10μm)作为 “蚀刻保护层”;
退膜与蚀刻:剥离残留干膜,用氯化铁溶液蚀刻非线路区域的铜层,终保留电镀加厚的线路。
3. 后处理:优化表面性能与外观
表面处理:根据需求选择电镀镍金、喷锡、沉金等(如连接器区域镀镍金,常规区域喷锡);
清洗干燥:用去离子水冲洗残留镀液和蚀刻液,避免金属层腐蚀;再经热风烘干(温度 80-120℃);
检测:通过 AOI(自动光学检测)检查线路是否有断痕、短路,用显微镜检查孔壁镀层厚度与均匀性,确保符合 IPC 标准(如 IPC-6012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