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“作业前准备”“作业后处理” 等环节有共性,但部分细节仍需区分:
1. 作业前准备:共性基础上的细节差异
共性:所有方法都需清理工件油污、检查设备接地、穿戴基础防护(阻燃服、绝缘鞋)。
差异:
氩弧焊 / 激光焊:需提前检查保护气体(氩气 / 氮气)的纯度和压力,气体不纯会导致焊道氧化。
电阻点焊:需检查电极头磨损情况,磨损超 0.5mm 需更换,否则会影响焊点强度。
2. 作业中操作:核心动作差异
手工电弧焊:依赖人工技巧,运条速度和角度完全由手控制,需保持匀速,避免断弧。
氩弧焊:焊枪移动要平稳,送丝(若有)需与焊枪移动同步,防止焊丝未熔合。
电阻点焊:工件必须夹紧,若有间隙会导致焊点虚焊,且同一位置不能重复点焊超过 2 次(易烧穿)。
激光焊:无需接触工件,但需确保工件无振动(通常用专用夹具固定),振动会导致激光偏离接头。
3. 作业后处理:质量检查重点不同
手工电弧焊 / 氩弧焊:需敲除焊渣,检查焊道是否有气孔、裂纹,厚板需做无损检测(如超声波)。
电阻点焊:需检查焊点外观(无凹陷、飞溅),必要时做撕裂试验(测试焊点强度)。
激光焊:焊后变形小,主要检查焊道成形(是否均匀),无需敲渣,但需清理表面金属蒸汽。
焊接组装:核心工序,实现零件连接
定位与固定:将成型后的零件按图纸位置摆放,用工装夹具或点焊临时固定,确保零件间的相对位置准确(如对接接头的间隙控制在 2-4mm,角接接头的垂直度误差≤1°),防止焊接时工件移位。
正式焊接:根据母材材质和接头形式选择焊接方法(如低碳钢常用手工电弧焊,不锈钢常用氩弧焊),并按工艺参数操作。例如,焊接 10mm 厚的 Q235 钢板对接接头时,采用手工电弧焊,电流设为 180-220A,分 3-4 道焊完成,每道焊后清理焊渣,确保层间熔合良好。
变形控制:焊接过程中通过对称焊接(如从工件两端向中间焊)、分段焊接(将长焊缝分成短段依次焊接)、使用防变形夹具等方式,减少焊接变形,避免成品尺寸超差。
关键工序自动化改造
下料环节:用数控等离子切割机、激光切割机替代人工气割,数控设备下料精度高(误差≤±0.1mm)、速度快(比人工快 3-5 倍),且可连续批量加工,减少人工测量和调整时间。
焊接环节:对批量、重复性高的焊缝(如直缝、环缝),采用自动焊接设备(如直缝埋弧焊机、环缝自动焊机),或引入焊接机器人。机器人焊接速度比人工快 2-3 倍,且可 24 小时连续作业,同时减少焊道返修率。
焊后处理环节:用自动清渣机、打磨机器人替代人工敲渣、打磨,自动设备处理效率比人工高 4-6 倍,且表面质量更均匀。
焊接工艺优化
选择焊接方法:例如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(CO₂焊)替代手工电弧焊,CO₂焊熔敷效率比手工电弧焊高 2-3 倍,且无需频繁更换焊条,减少非焊接时间。
优化焊接参数: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,适当提高焊接电流、电压(如手工电弧焊电流从 120A 提高到 180A),增加熔敷速度;对厚板采用 “多层多道焊” 时,合理规划焊道顺序,减少层间清理时间。
推广 “免清根” 工艺:对双面焊接头,采用打底焊 + 填充焊的组合,通过控制打底焊质量(如背面成形良好),避免后续清根工序,减少 20%-30% 的焊接时间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