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扰”** 共同作用的结果,核心影响因素可归纳为 4 类,其中天线本身特性和环境遮挡是最关键变量。
1. 核心变量:双极天线自身性能(决定覆盖上限)
双极天线杆的信号覆盖基础是其所搭载的双极天线,天线的核心参数直接决定了覆盖范围的理论上限,与杆体无关但需杆体适配其安装要求。
天线增益(dBd/dBi):增益越高,信号方向性越强、覆盖距离越远。例如,普通半波双极天线增益约 2.15 dBi,覆盖半径通常 1-3 公里;高增益定向双极天线(如八木型双极天线)增益可达 8-12 dBi,覆盖半径可扩展至 5-8 公里,但需杆体固定其方向,否则增益会因角度偏移而衰减。
工作频率:频率越低,信号绕射能力越强(可绕过小障碍物)、传播损耗越小,覆盖范围越广。例如,150MHz(VHF 频段)双极天线,在开阔地覆盖半径可达 10 公里以上;430MHz(UHF 频段)双极天线,相同功率下覆盖半径通常仅 5-6 公里,需通过杆体升高高度来弥补损耗。
发射功率:在天线参数固定时,发射功率越大,信号覆盖越远(功率与覆盖距离呈正相关,但受法规限制,民用通常≤5W)。此时杆体需稳定支撑天线,避免因晃动导致信号不稳定,间接保障功率有效传输。
2. 关键辅助:杆体安装参数(优化覆盖效果)
双极天线杆通过调节 “高度” 和 “角度”,可化利用天线性能,减少环境遮挡,是提升覆盖范围的重要手段。
安装高度:高度越高,信号传播时受地面障碍物(如房屋、树木)的遮挡越少,覆盖范围越广。通常情况下,杆体每升高 10 米,开阔地覆盖半径可增加 2-3 公里(符合 “视距传播” 原理)。例如,2 米高的杆体搭配 150MHz 天线,覆盖半径约 8 公里;12 米高的杆体搭配同款天线,覆盖半径可增至 11 公里左右。
角度精度:若使用定向双极天线(如用于点对点通信),杆体需固定天线的俯仰角(垂直方向)和方位角(水平方向)—— 角度偏差超过 5°,信号增益可能衰减 30% 以上,覆盖距离直接缩短一半;若为全向双极天线,杆体需保持天线垂直,倾斜超过 10° 会导致信号在某一方向出现 “盲区”。
3. 主要干扰:环境传播损耗(压缩覆盖范围)
环境是信号传播的 “阻力”,不同场景的损耗差异极大,会直接压缩理论覆盖范围,这是维护时需重点应对的因素。
地形遮挡:山地、丛林、高楼密集区会严重阻挡信号 —— 例如,开阔地覆盖 10 公里的天线,在城市高楼区可能仅覆盖 2-3 公里(信号被建筑反射、吸收);在茂密丛林中,覆盖半径可能不足 1 公里(树叶对 UHF/VHF 频段信号的吸收率达 60% 以上)。
电磁干扰:变电站、基站、高压线路等会产生电磁噪声,干扰双极天线的信号接收,导致 “有效覆盖范围” 缩小(虽信号能传到 5 公里,但受干扰后无法正常通信,实际可用范围仅 3 公里)。此时杆体需避开干扰源安装,而非调整杆体本身。
4. 基础保障:杆体与部件状态(维持覆盖稳定性)
杆体和衔接部件的完好度,决定了天线性能是否能稳定发挥,若出现故障,会间接导致覆盖范围 “隐性缩减”。
杆体稳定性:若杆体倾斜、晃动(如地钉松动、支架变形),会导致天线角度偏移,信号增益衰减,覆盖范围随之缩小;若杆体在强风天气下剧烈晃动,还可能导致天线与线缆接触不良,出现 “信号时断时续”,实际可用覆盖范围大幅下降。
部件老化:衔接处的锁扣、线缆接头若生锈、氧化,会增加信号传输损耗(损耗每增加 1dB,覆盖半径约缩短 10%);天线固定支架若松动,会导致天线振子间距偏移,破坏双极天线的对称结构,直接降低信号辐射效率,覆盖范围自然缩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