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,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获取ISO 31000风险管理体系认证,不仅是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战略选择,更是赢得客户信任、开拓国际市场的必要通行证。
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多变的环境下,企业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的各种风险。风险管理体系认证能够帮助企业系统化地识别、评估和应对风险,构建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。
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2025年新风险管理体系认证的办理流程与政策变化,助力企业通过认证。
01 2025年认证新规解读,关注三大变化
国家新版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》已于2025年8月31日发布,并将在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。新规对企业的要求更为严格,旨在从源头上筛选出真正注重质量、坚持持续改进、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。
企业申请认证必须满足的硬性条件包括:取得合法主体资格并处于有效期内;取得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许可(适用时);已按认证标准建立体系且运行满三个月;当前未被行政监管部门责令停产停业整顿。
一年内未发生被行政监管部门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的重大质量事故;一年内申请认证范围内的产品未发生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。
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也被纳入新版标准。企业需要评估气候变化对质量管理的影响,并明确碳排放强度年降幅目标。
数字化转型风险管控成为新焦点。新标准要求企业将远程/混合工作基础设施管理纳入体系,并强调对AI等新兴技术的风险防控。
02 认证核心价值,不止于一纸证书
获取风险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具有多重价值:它是国际公认的资质,能够证明企业具备国际认可的风险管理能力,增强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。
系统性风险防御能力通过结构化流程(识别→分析→评价→应对→监控)降低运营不确定性,提升业务韧性。
认证还能带来战略决策赋能,将风险思维融入企业决策流程,提升资源分配效率与业务可持续性。数据显示,获证企业平均降低事故率30%,客户信任度提升40%。
03 六步办理流程,取证指南
风险管理体系认证的全程通常需要3-6个月,复杂企业可能适当延长。以下是六个关键步骤:
步:体系搭建与试运行。企业需要学习标准要求,定制适合自身的风险管理框架(包括风险准则、评估方法、应对策略),并进行全员培训。体系试运行至少需要3个月,并保留完整的运行记录。
第二步:内部审核与整改。企业应开展内部审核,生成《内审报告》及《管理评审报告》,并针对发现的漏洞制定改进计划。
第三步:选择认证机构。优先选择经国家认监委(CNCA)备案的认证机构,避免选择非认可机构颁发无效证书。
第四步:提交申请材料。需要准备并提交申请表、体系文件、内审报告等系列材料。
第五步:认证审核(核心环节)。包括Stage 1文件审核(认证机构预审资料完整性)和Stage 2现场审核(通过访谈、流程追踪、抽样验证体系运行有效性)。
第六步:获证与监督。审核通过后颁发证书,有效期为3年。每年需要接受1次监督审核,第3年需进行再认证。
04 材料清单准备,避免常见疏漏
申报需要准备的材料按重要性排序如下:
基础资质类:营业执照、组织机构代码证、社保缴纳清单(均需加盖公章)
体系文件类:风险管理政策、风险评估报告、控制措施记录、职责分配表(需符合ISO 31000条款要求)
运行证据类:内部培训记录、风险监测日志、应急演练报告(需体现体系持续运行)
审核报告类:内部审核报告、管理评审报告、改进计划(需包含整改闭环证据)
业务合同类:近1年采购/销售合同各3份(附验收记录,用于验证体系与实际业务结合)
05 避开三大误区,提升认证通过率
许多企业在认证过程中容易陷入以下误区:
误区一:风险评价方法不科学。70%的企业因“风险评价方法不科学”或“应对措施未落地”被否决。企业应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工具,确保风险量化准确。
误区二:追求低价认证服务。警惕“低价”、“一条龙服务”等违规承诺,优先选择经国家认监委备案的认证机构。
误区三:重证书轻落地。获取认证不是终点而是起点。企业需将风险管理融入日常运营,通过季度演练更新风险库,确保持续有效。
06 成本优化策略,中小企必看
中小企业可采用整合认证方式优化成本。例如,将ISO 31000与ISO 9001整合认证,减少重复审核工作。
各地政府也提供了支持政策。例如,辽宁省对认证企业可申领50%费用补贴(高1万元)。企业可关注本地相关政策,降低认证成本。
上海湘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深耕行业多年,已为超5000+企业提供风险管理体系认证咨询服务,其中包括中石化、青岛酷特、中宇联科技等大型企业。
其客户好评率达98%,市场占有率12.8%,经评估后项目通过率超过95%。团队熟悉新认证标准和流程,能为企业提供的定制化服务,助力企业快速通过认证,提升风险管理水平。
欢迎需要办理认证的企业咨询了解,获取专属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