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常见类型
电泳类型 支持介质 / 形式 核心应用场景
毛细管电泳(CE) 石英毛细管(内径 25-100μm) 微量样品分析(如氨基酸、成分)、DNA 测序(快速)
纸电泳 滤纸 早期氨基酸、小分子肽分离(现已被 PAGE 替代)
等电聚焦电泳(IEF) 两性电解质凝胶 按蛋白质等电点(pI) 分离,用于蛋白质 pI 测定、复杂样品预分离
典型操作流程(以 SDS-PAGE 为例)
凝胶制备:根据目标蛋白质分子量配置凝胶(小分子用高浓度胶,如 15%;大分子用低浓度胶,如 8%),分为 “分离胶”(下层,起分离作用)和 “浓缩胶”(上层,使样品浓缩成窄带,提高分辨率)。
样品处理:蛋白质样品与 SDS 上样缓冲液(含 SDS、还原剂 β- 巯基乙醇、溴酚蓝指示剂)混合,95℃加热 5-10 分钟,使蛋白质变性并结合 SDS。
上样与电泳:将处理好的样品加入凝胶加样孔,同时加入 “蛋白质分子量标准品”(Marker),接通电源(浓缩胶用低电压,分离胶用高电压),溴酚蓝指示剂迁移至凝胶底部时停止电泳。
检测与分析:
染色:常用考马斯亮蓝染色(简单快速,检测限~0.1μg)或银染(灵敏度高,检测限~1ng);
成像与分析:通过凝胶成像仪拍摄条带,结合 Marker 判断目标蛋白质的分子量,通过条带亮度半定量分析蛋白质含量。
磷化处理
目的:在工件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磷酸盐结晶膜(厚度 1-5μm),增强电泳涂层的附着力和耐腐蚀性。
工艺:浸入磷化液(常用锌系、锰系),温度 30-45℃,时间 5-10 分钟(喷淋磷化效率更高)。
关键:磷化膜应呈灰色或浅灰色,结晶均匀,无露底、发花现象(通过检测膜重:2-5g/m²)。
后处理阶段(固化:形成终涂层性能)
通过高温固化使湿膜交联成致密的干膜,赋予涂层硬度、耐腐蚀性等关键性能。
沥干
操作:将工件悬挂沥干表面水分,避免烘干时水分聚集导致涂层流挂。
烘干固化
核心:通过高温使涂料中的树脂、交联剂发生化学反应,形成三维网状结构。
关键参数:
温度:阴极电泳 160-180℃,阳极电泳 140-160℃(需根据涂料类型调整,误差 ±5℃);
时间:20-40 分钟(从工件达到设定温度开始计时,确保完全固化)。
注意:升温速率需控制(通常 5-10℃/min),避免涂层因急剧升温产生气泡。
冷却
操作:工件从烘箱取出后自然冷却至室温(或强制风冷),避免高温下接触灰尘。
检验与修整
检测项目:
外观:无针孔、流挂、色差、缩孔等缺陷;
性能:膜厚(20-50μm,用膜厚仪测量)、附着力(划格法测试,需达 0 级或 1 级)、耐腐蚀性(盐雾测试、耐冲击性);
修整:轻微缺陷(如小颗粒)可打磨后补涂,严重缺陷需退膜返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