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携式硫酸铜参比电极(简称便携式 CSE 电极)是阴极保护系统中用于临时电位测量的核心工具(如管道、储罐的现场巡检、保护效果抽查),其使用需遵循 “准备 - 安装 - 测量 - 回收” 的流程,每个步骤均需注意操作细节以确保数据准确性。以下是具体使用步骤及关键注意事项:
一、使用前准备:确保电极 “可用、稳定”
使用前需检查电极状态,避免因电极故障导致测量误差,核心检查 3 项内容:
1. 外观与密封性检查
检查电极外壳(通常为 PVC 或有机玻璃材质)是否完好,无裂痕、破损(若外壳破损,内部硫酸铜溶液会泄漏,导致电解质浓度异常);
检查电极芯(紫铜棒)是否裸露、无锈蚀 —— 若铜棒表面有绿色铜锈(Cu₂(OH)₂CO₃),需用细砂纸轻轻打磨至露出紫铜本色(锈层会阻碍氧化还原反应,导致电位漂移);
检查电极底部的多孔隔膜(陶瓷芯) 是否通畅、无堵塞 —— 可用清水冲洗隔膜,若水流能缓慢渗透(而非完全不渗水或快速漏水),则隔膜正常;若堵塞,需用稀盐酸(5% 浓度)浸泡 10-15 分钟后冲洗干净(泥沙堵塞会切断离子通路,无法测量)。
2. 电解质溶液补充与浓度确认
便携式 CSE 的电解质为饱和硫酸铜溶液,浓度不足会导致 Cu²⁺浓度不稳定,直接影响电位准确性,需按以下步骤操作:
打开电极顶部的加液口(通常为螺旋盖或橡胶塞),观察内部溶液液位 —— 需确保溶液完全浸没电极芯(紫铜棒),且液面距离加液口约 1-2cm(避免溢出);
若液位不足,补充饱和硫酸铜溶液(配置方法:将硫酸铜晶体(CuSO₄・5H₂O)加入蒸馏水中,搅拌至晶体不再溶解,静置后取上层清液),不可用自来水(含杂质会污染溶液);
补充后轻轻摇晃电极,使溶液均匀,避免内部有气泡(气泡附着在铜棒表面会阻碍反应,导致电位波动)。
3. 测量设备与连接准备
准备电位测量仪器(如数字式电位仪,精度需≥0.001V),并检查仪器电量充足、归零正常(可先短接仪器两个表笔,确认读数接近 0V,排除仪器故障);
准备两根测量导线(建议用屏蔽线,减少外界电磁干扰),一端分别接电位仪的 “正”“负” 接线柱,另一端:
负极(通常标 “REF” 或 “-”):接便携式 CSE 的电极芯(铜棒顶部的接线端子,确保接触良好,可缠绕后用绝缘胶带固定);
正极(通常标 “MEAS” 或 “+”):接被保护体(如管道的测试桩端子、储罐的接地点,需去除表面锈迹或油漆,保证金属直接接触)。
二、现场安装:确保 “离子通路通畅”
便携式 CSE 需与被保护体所在的介质(如土壤、水体)形成有效离子通路,才能准确测量,安装方式分 “土壤环境” 和 “水体环境” 两种:
1. 土壤环境安装(常见,如埋地管道测量)
步骤 1:清理测量点土壤:在被保护体(如管道)正上方或测试桩附近,选择无石块、杂草的区域,挖一个深度约 20-30cm、直径 15-20cm 的坑(深度需与被保护体埋深接近,避免电位因土壤深度差异产生误差);
步骤 2:湿润土壤与放置电极:向坑内倒入少量蒸馏水(或现场清洁水),使土壤湿润(干燥土壤导电差,会导致测量数据波动),但不可积水;将便携式 CSE 垂直放入坑中,确保电极底部的多孔隔膜完全与湿润土壤接触(隔膜若悬空,无法形成离子通路);
步骤 3:回填固定:用挖出的湿润土壤轻轻回填至坑满,压实土壤(避免电极倾斜或隔膜与土壤之间有缝隙),静置 5-10 分钟(让电极与土壤充分进行离子交换,使电位稳定)。
2. 水体环境安装(如水下管道、储罐)
若测量点为水体(如河流、湖泊、海水),直接将便携式 CSE 缓慢放入水中,确保电极底部隔膜完全浸没(浸没深度需与被保护体一致,避免因水位差异导致误差);
若水体流速较快(如河流),需用支架固定电极,防止电极被水流冲移,确保隔膜始终与水体接触;
静置 3-5 分钟(水体离子浓度较高,离子交换速度比土壤快,稳定时间较短)。
三、电位测量:确保 “数据准确、可重复”
测量过程需避免外界干扰,确保读数稳定,具体步骤:
1. 消除干扰与稳定读数
测量时远离强电磁干扰源(如高压电线、大型电机),避免屏蔽线被拉扯或弯曲(干扰会导致读数跳动);
打开电位仪,选择合适的量程(通常为 “-2V~+2V”,覆盖阴极保护常见电位范围),观察读数变化 —— 若读数波动较大(如每秒变化超过 ±5mV),需等待 1-2 分钟,直至读数稳定(变化幅度≤±2mV / 分钟);
若读数始终不稳定,检查:① 电极与导线接触是否良好;② 隔膜是否堵塞;③ 被保护体接地点是否有锈迹,排除问题后重新测量。
2. 读取与记录数据
当读数稳定后,记录数据(如 “管道电位:-0.92V CSE”),需注明:测量时间、测量点位置(如 “管道里程 100m 处测试桩”)、环境条件(如 “土壤湿度:中等,温度:25℃”);
为确保数据可靠,建议在同一测量点重复测量 2-3 次,若多次读数差值≤±5mV,取平均值作为终结果;若差值过大(>±10mV),需排查电极或仪器故障。
3. 关键判断:结合保护标准
测量后需对照阴极保护标准判断效果,例如:
钢铁材质的埋地管道,阴极保护有效电位要求为**≤-0.85V CSE**(无 IR 降影响时);
若测量值为 - 0.75V CSE(高于 - 0.85V CSE),说明保护不足,需检查牺牲阳极是否失效或外加电流系统是否正常;
若测量值为 - 1.2V CSE(低于 - 1.2V CSE),需警惕 “过保护”(可能导致管道涂层脱落),需调整保护系统参数。
四、使用后回收与维护:延长电极寿命
便携式 CSE 若维护得当,寿命可达 1-2 年,回收后需及时处理:
1. 电极回收与清洁
测量完成后,小心取出电极(土壤中需先挖出土壤,避免拉扯电极导致隔膜破损);
用清水冲洗电极外壳和底部隔膜(去除土壤、泥沙或水体中的杂质,避免堵塞隔膜),不可用硬毛刷清洗隔膜(会损坏多孔结构);
若隔膜表面有顽固污垢(如藻类、盐垢),可用稀盐酸(5% 浓度)浸泡 5 分钟,再用清水冲洗干净。
2. 电解质补充与储存
检查电极内部电解质液位,若不足,补充饱和硫酸铜溶液至浸没电极芯;
盖紧加液口的螺旋盖或橡胶塞(防止溶液泄漏、蒸发或杂质进入);
储存时将电极垂直放置在阴凉、干燥处(避免阳光直射,防止溶液受热蒸发;避免与腐蚀性物质接触,防止外壳损坏);
长期不使用(如超过 3 个月),建议每隔 1 个月检查一次电解质液位,不足时及时补充。
3. 定期校准:确保电位准确性
便携式 CSE 使用 6-12 个月后,需与标准参比电极(如实验室用饱和硫酸铜标准电极)进行校准,检查其电位漂移情况:
将便携式 CSE 与标准电极同时放入同一湿润土壤或蒸馏水中,测量两者的电位差;
若差值≤±5mV,说明电极电位稳定,可继续使用;若差值>±10mV,说明电极已失效(如铜棒腐蚀、溶液污染),需更换电极芯或重新配置电解质溶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