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。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、缯书,至西汉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。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,装有扁形木条,系有丝绳,木条两端还系有飘带。南北朝时书画装裱多赤轴青纸,裱工有范晔、徐爱、巢尚之等人。书法家虞龢还著有装裱著作。至唐代始用织锦装书画,格调堂皇,高手辈出。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记》中设“论装背裱轴”一章专门论述有关装裱事项。 宋代因书画繁荣,装裱亦获空前发展,多用绫绢作裱料,装裱样式丰富多彩。北宋宣和年间,装裱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,不镶绫边,周以古绸绢边栏之,称宣和裱。此时画家米芾兼善装裱,著《论鉴赏装裱古画》一文,颇有建树。元代宫廷设置专门机构,管理装裱书画。明清以来,随文人画大兴,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的装裱逐渐增多。出现了地区性的装裱中心,所裱书画因绫绢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,如京(北京)裱、苏(江苏)裱等。明代周嘉胄撰《装潢志》一书,论述精微,人多重之。 另外,中国的书画装裱技术还传至日本、朝鲜,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。
破残书画中零碎片,不能丢失,要及时进行揭裱修复。越久放对书画越不利。专
用于包装手卷的袱子,乾隆时比较时兴,内府藏品多用此,并贴有内廷供奉题签,十分讲
究。今人可效法。
如果发现某件字画受潮发霉,应速将此画挂在空气流通的地方,但不能让阳光直
晒,轻微发霉,可用掸子轻轻弹去,如发霉现象严重,应重新装裱修复。
书画不能长久悬挂,否则会变形。收藏者要将收藏的作品轮换挂,从欣赏的角度
会感到新鲜,同时又是对书画的保护。
书画外运包装,长短分类,以每包10件为佳,用纸、棉、泡沫在轴头间垫实,用
线绳或麻绳在两端和中间,以十字、井字型捆牢。外包装以牛皮纸、油纸或沥纸、塑料纸
之类包好,以防雨湿。
字画必须在一定的温度、湿度下存放,并保持空气流通。画架书柜存放保持离地
面半尺以上。每年秋晚季节,取出晾一次。
字画易被虫蚀、鼠咬,保藏书画场所,不能丢放食物,以免引出虫鼠。
书画存放,一般按年代分出大类,以花鸟、人物、山水分科,根据作者姓氏笔画
编号,名片中包括画名、作者、质地、尺寸,科学而详细的记载。此不仅适用于国家收藏
单位,同时个人收藏也可较正规地按此方法保管和建档,以便于查找。
装裱字画的绫绢须经过调色托染。染制色彩要根据画面色彩的浓淡、繁简及用途来选择。天地绫子的花纹图案要大些。宣和裱所用古铜色小边,用绢染托。染托绫绢均用宣纸夹连,以适画心厚度。装裱字画均用宣纸,夏背纸用夹连、锦连托制为宜,还要使夏背纸的相接处,避开画面要节及人物的头部,否则强急舒卷,有损画幅。装裱用糊,稀则有利画平,古人说“良工用糊如水”。制糊要弃去面粉中的麸皮和面筋,煮糊用火适中。刮制天杆地杆,选用燥干的松木或杉木可保挺直。书画珍品,用檀木或樟木刮制画杆可避虫蠹。